欢迎您来到港德电子器件在线零售商城!
全部商品分类
首页 行业资讯 文章内容

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。时隔两年,LED显示屏行业再次掀起涨价浪潮。

继今年3月后,2025年8月起,木林森、kinglight晶台、星心半导体等多家LED封装企业相继发布调价函,宣布产品价格上调5%-10%。随后,东山精密、蓝科、大合半导体、高科华兴等企业也迅速跟进,形成行业性的涨价潮。

这一现象引发了产业链各环节的热议:在当前市场环境下,下游显示屏厂商、集成商、渠道代理商等是否应该备货?涨价是否具有可持续性?行家说Display将从第三方视角,分析此次涨价的动因、市场反应,对两大对立观点进行解析。

01

观点一:“合理涨价,改善供应链生态”

——基于成本传导与政策托底逻辑

1. 原材料成本全面上涨的硬约束在此次的涨价函中,无一例外均提到了“基于金、银、铜等基础材料大幅上涨”,导致灯珠成本不断上升,从而不得不同步提升5-10%价格。

据最新市场数据显示,金、银、铜等基础材料今年以来价格涨幅在25-35%之间不等。而这些贵金属是LED封装中引线框架、焊线的核心原料,其价格上涨确实会挤压企业利润空间。

所以,此次LED封装企业集体涨价的核心动因在于基础材料价格的大幅攀升。

这种来自原材料的成本压力,显然会使封装企业进一步陷入“成本与售价倒挂”的困境,由此,涨价其合理性,可一定程度改善供应链生态。

若仅对封装器件价格进行5%-10%的调整,传导至LED显示屏端后,终端材料成本增幅大约在1%-3%区间。

2. 政策引导“反内卷”,涨价减产成为共识

从去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恶性竞争,到今年7月中央财经委会议将"治理低价无序竞争"纳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核心,政策持续升级。会议明确要求“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”和“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”,标志着反内卷已从政策宣示转向系统性行动。

由此,在国家反内卷的大背景下,禁止“低于成本价销售”,这一政策鼓励合理定价,企业无需再通过过度降价来争夺市场份额,而是在合理的价格区间内竞争,涨价成为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一种体现——当然这个前提是通过“适度涨价”,为的是让企业能够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创新,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,促进行业的良性循环。

02

观点二:“市场承压,审慎看待”

——基于需求疲软与供求失衡的现实

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,而非成本或品质。这是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知识:供求关系——商品“供大于求”,商品价格会因为此降低,反之“供不应求”,商品价格会因此抬高。

基于此,我们需要从供应端与需求端去看待这个问题。

1. 终端需求未出现实质性复苏。

从 2025 年上半年的市场表现来看,LED 显示行业供远大于求的格局尚未改变。行业除了海外和特定市场的结构性机会,整体相对低迷,特别是进入二季度,市场尚无明显反弹。

再叠加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的现状,所以此前供应链各环节的不同产品价格出现 5%-20% 不等的下调。这一降价现象,本质上是供需关系主导下的正常市场反应。

2. 供需格局未发生反转信号

行家说Research近期进行了产业调研和访谈,从供应链企业反馈看,75%企业表示市场低迷,其中约一半认为市场疲软业绩承压,一半反馈符合增长预期,实现平稳发展;而25%企业则认为整体产业稳中有升,企业自身也实现了逆势增长。但整体从供应链纵向维度看,从上游芯片、中游封装模组到下游应用,多数供应链环节表现为供过于求。

再具体看当前大部分宣布涨价的封装环节来看,虽有一定范围减产(降低稼动率至50-60%),但头部厂商产能利用率仍足够覆盖当前需求,整体供给弹性充足。

由此,近期的涨价潮,更多反映的是当前行业面临的成本压力,而非供需格局发生反转的信号。

综合两种观点来看:我们认为,低于成本的竞争性价格应该逐步退出,让各环节保持合理的利润,这既契合当下反内卷的大环境倡导,也更利于产业良性发展,这样的涨价利大于弊;另一面角度,涨价的本质是供需关系的体现,供需失衡情况下,唯有配套环节同步减产或控产,或是下游需求实质性增加,涨价才具备持续性,否则就变成利润与压力在产业链各环节的转移。所以,行业若长期处于供给过剩、不赚钱的状态,通过主动减产调节供需关系,进而推动价格回归合理区间,这对产业整体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——它既是市场自我修复的必然过程,也是终结恶性竞争的有效手段。但需要明确的是,涨价或不涨价,本身并非驱动行业变革的根本原因,更像是供需关系调整后的市场表现(即"果")。所以从企业经营视角看,个体选择没有对错,是否适合企业才是关键。

当然,LED显示行业的调价潮并非首次出现——回顾2023年那轮类似的行业调价周期,其背后的驱动逻辑、市场反应与当前相似。因此,从历史经验观察,我们更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:这一轮涨价潮的持续性如何?

03

回顾2023年调价潮:

持续1年的价格拉锯战

据行家说Display信息显示,2023年5月,LED封装大厂木林森率先宣布全系列产品价格上调5%-10%,随后东山精密、瑞晟光电、kinglight晶台等封装企业跟进,涨幅普遍在10%之间;此后,一直到9月份,木林森连续涨价4次,其它封装企业则涨价1-3次;

同时,也传导至下游,利亚德、雷曼光电、海佳彩亮等多家LED显示屏企业,接连3次宣布涨价,涨幅在5-10%之间;洲明科技、强力巨彩、京东方晶芯等企业则在通知函中表示将进行调价,但未明确涨价或降价。

而当时艾比森和国星光电则出现了逆向操作:艾比森宣布Absen CP产品出厂价降价10%;国星光电则在5月、9月针对部分产品各降幅5-30%不等。降价动因是经济复苏不达预期、产能依然过剩,仍需刺激需求。

最终,这一调价潮,据行家说Research统计,一共涉及22家企业进行超40次的调价行为;其中10%的企业明确降价,约20%未明确涨价还是降价;调价产品部分企业针对全系列产品,部分企业只针对单系列产品。

直到临近2024年年中,此前价格一直上调的LED封装头部企业开始降价,至此,持续一年的调价潮结束。

04

该不该跟涨和备货:

不同规模企业的适应性策略

LED封装此轮涨价潮是成本推动与政策导向的复合结果,既有原材料上涨的刚性因素,也有终结恶性竞争的战略考量,又或是产能出清的另类策略。短期来看,涨价具备一定持续性,但中长期走势仍将回归供需基本面。

但当前仍存在两个未知的关键变量:其一,芯片、IC等核心配套材料是否跟进上涨?这将直接影响LED显示屏的成本构成比例;其二,大部分LED显示屏企业是否会延续2023年的策略同步调价?这两个因素将共同决定涨价效应的传导路径。

在此背景下,备货决策需重点关注两类主体:一是LED显示屏企业,其核心问题在于“是否备货”以及“如何调整价格”;二是集成商、经销商、代理商等渠道环节,其难点在于“是否需要备货”以及“合理备货量如何测算”。

聚焦第一个核心问题:是否跟涨。

选择跟涨,核心在于合理定价,坚守品质、抵制内卷。但挑战是能否成功转嫁且尽量少影响用户端。选择不涨,则要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,压缩利润、让利客户,考验的则是成本管控和资金实力。

当前经济下行叠加原材料上涨的宏观环境,将会加速行业洗牌进程,推动资源和竞争优势向头部企业集中——诸如洲明科技、利亚德、强力巨彩、艾比森、海康威视、大华股份、京东方晶芯等具备完善供应链体系与产能规模优势的头部厂商,更有能力通过坚守品质保障供货稳定性。

由此,再看第二个问题,如何备货。

面对这一复杂局面,备货决策应避免一刀切,不论是LED显示屏企业,还是更下游的渠道商,均需结合企业自身库存水位、产品定位、客户结构、资金实力和技术路线综合判断,制定差异化策略。

以下为行家说Display的一些浅见,仅供参考。

从短期(3-6个月)看,原材料成本压力仍是主导因素。黄金、铜等大宗商品价格受全球宏观经济、地缘政治影响较大,短期内难见明显回落。封装企业为维持基本利润空间,涨价具有刚性需求。此时适当备货可锁定价格,避免后续进一步上涨风险。

中期(6-12个月)需关注产能调整与需求变化的博弈。若各场景应用产品的点间距继续下探,或高端市场渗透加速,可能消化部分过剩产能;反之则可能引发新一轮价格竞争。此时备货需谨慎评估自身产品结构与市场定位。

由此,不同规模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应对策略,以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实现稳健发展。

从大企业角度看,凭借资金和规模优势,或可适度增加安全库存,同时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,锁定原材料价格和供应数量,保障供应链稳定。同时,继续加大研发投入,加速产品结构升级,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占比,以应对成本上涨和市场竞争。

对于中小企业而言,在当前LED封装行业涨价潮中,库存策略的制定则需更加审慎,既要避免因过度备货导致资金链紧张,又要防止因库存不足错失市场机会。由此,更需要聚焦真实订单需求,根据历史消耗速度、下半年行情预判,加上供应商交货周期,来计算合理库存水位。

因此,备货与否及备货力度,取决于涨价的可持续性;而涨价能否持续,最终要看“成本+政策+需求” 的三方博弈 —— 单一因素难以长期主导市场。行业需在反内卷与市场需求间找到平衡,企业则需鉴往、观今、预判未来,从而制定出最具适应性的经营策略。

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,最朴素的真理往往最值得反复重申——所以虽知践行很难,最后仍再强调一个看似老生常谈却至关重要的观点——LED显示产业的健康发展,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同:芯片厂提升光效、封装厂优化方案、屏厂创新商业模式和视觉体验……当产业链各环节形成创新合力时,市场价格将自然回归理性区间,摆脱“非涨即跌”的被动局面。最终我们也会发现,LED行业真正的分水岭不在于涨价与否的表象,而在于企业抗周期的创新能力、产业链协同效率、健康生态的共建意识。这或许是穿越行业波动的最佳路径。

 

来源:行家说Display

上一篇:共封装光学CPO,谁是成长最快企业

下一篇:国产半导体设备,动作频频

请您留言
感谢留言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关闭发送